• 公司新闻
  • 茶文化
  • 行业资讯

我国古今的茶叶包装文化—义统包装分享

2018-10-24 l 浏览统计:3205 l 来源:广州义统包装

 

    我国茶农,茶商 十分重视和讲究茶叶包装。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 就谈到了茶叶保鲜、保香的包装技术,说到一种封藏 器物叫“育”,它类似烘箱,以木作框, 以竹编墙,外裱以纸,旁有一门,内分两层,下层放 火盆,上层放饼茶,这是一种低温长烘用以防潮的方 法,这说明早在唐代对于成品茶的防潮防霉就很重视 。


    到了宋代,对茶的包装 ,特别对朝贡名茶的贮藏包装更加重视,有用萌叶封 裹,每隔二三天放在焙中用相当于体温的温度烘茶。 宋代徽宗皇帝赵信对茶事很考究,他著的《大观茶论 》中就进一步谈到茶叶的包装技术“焙毕,即以 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 新。”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也说到“圈 以薯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重能,花箱内外, 又有黄罗幂之”。可见古人就知道茶叶有较强的 吸附性,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容易吸收水分和沾染异气 味。到了明代,茶叶的保鲜包装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有用瓷坛装的、铜铸庐装的,也有用陶器缸装的,锡 瓶装的。明代冯可宾撰写的《界茶笺》说得更科学不 论采用哪种包装,“如潮湿宜藏高楼,炎热则置 凉处,阴雨不宜开坛”。但各种包装“以夹 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隙透风,不 如锡者坚固也。”这里,既提出了贮茶应注意的 事项,又通过比较,证明锡器比瓷器更好。工夫茶贮茶器具也习惯用锡质长方形茶瓶显得典雅古朴 ,更是装茶的理想盛具。的确,包装是一门科学,也 是一门艺术,民间包装多用自然材料,善于利用物料 性能设计包装品,许多看起来似是“轻而易举 ”的包装及装演手段,却具有科学、经济、牢固 、方便携带、便于开启、防止变质的功能,并满足了人 们审美要求。在广东、广西有一种“竹壳茶 ”,顾名思义,竹壳是包装材料。按竹壳的自然 纹路撕成数条,却不撕断,兜底而上,条条相叠,成 桶状,内装茶叶,而后分段拦腰紧束数次,好似一串 葫芦,底部贴大红方形标签,印黑字,全长不足寸。 壳香茶也香,加上标签的一点红,香色皆宜,甚是雅观 。在福建茶区有句民谚“ 三分人七分装” 常常被用来形容茶叶的包装,在茶区就有这样一个有 关茶叶包装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样瑞魁的 茶商,探测到茶叶市场茶叶畅销,就与伙计前往茶区 采购。一路上,果见茶店亮出“本日茶叶售缺 ”牌子。于是,他们日夜兼程奔赴茶区。途中遇 到一位叫范华的茶叶采购员,在客栈歇憩中,两人扯到茶叶包装题上,范华说“时下,卖茶多是散装 ,容易吸潮变味,不好存放,愚之见应改用密封包装 为宜。”样先生不以为然,说“当务之急 能多卖到茶已是万幸,何必多此一举且费钱。” 他话虽这么说,内心仍觉范华说的富含经商之道,就 高薪聘他到自己门下,翌日,他们到达茶区,见客栈 住满各地茶商,范华心想买主这么多,看来茶价会暴 涨。思索间,发现当地艺匠在加紧编制竹箩,中层夹 着薯竹叶,范华了解到这是装茶叶的,就向徉先生建 议“我们何不把茶箩全买下,届时,便可后来居 上。”祥先生觉得他多事,就把范华解雇了。范 华未改初衷,就把当地的茶箩包购了。过了些时日, 各地茶商因买不到包装物,茶叶变味受潮,后悔莫及 ,范华那些不堪一提的茶箩竟奇货可居,赚了大钱。 此后,他开了茶店更注重包装,有纸盒装、锡雄装 …、琳琅满目,并托人设计了精美装横,引人 注目,于是门庭若市,畅销不疲。



    茶叶包装发展到 现代,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 式样奇异,常见的有铁听、硬纸盒、塑料袋等其次有 滤纸袋、木盒、竹盒等此外,还有瓷坛、锡瓶、玻璃 瓶等,形状有圆桶形、腰鼓形、菱形、扁圆形、竹节 形等,其上多饰以山水、人物、花鸟和诗词书法令人 赏心悦目,富有审美价值。茶叶包装的发展造就了茶叶 扩销,而且更使茶叶成为销量很大的旅游馈赠礼品。

福建东山县石《 斋故里报》林长华